1. 首页
  2. 观点

黄震:展望2019年,金融科技的十大趋势

2018年12月28日,环球趋势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为期一天的大会从财经、科技、企业责任等多个维度深度探讨了在中国愈来愈开放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实现高层次创新,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超过1000多人参会。

在环球趋势大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表示,2018年的十大热词之首肯定是金融科技,在所有的检索工具当中金融科技这个词热度远远超出了互联网金融,也超过了科技金融。

在黄震看来,未来金融科技可从以下10个方面去看,这10个方面,预示着中国2019年金融将大踏步的做一个调整:

第一,金融科技成为各地、各国规划发展方向。我们中国北有北京、南有广州、深圳,东边有杭州,都在拿金融科技说事,出台了地方金融规划,都拿金融科技作为重点题材。全球各地大体也如此,美国、英国、中国等金融发展引领潮流,都在以金融科技作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动力来进行培育。

第二,监管科技迅速崛起。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后,监管者也在谋划顺应时代潮流,接纳或拥抱科技发展。监管科技发展也许是属于金融科技的一部分,也许会形成一个新的部门,中国的监管科技在世界上应该是走在最前列的,监管者已经明确表态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发展,特别是像证监会发展出智能监管,银保监会发展出的一系列监管平台。

第三,内控科技,会逐渐分化,成为一支又一支的支持金融科技细分发展的趋势。包括合规、风控、安全、信用等平台企业所要用的技术,尤其是合规科技,英国的合规科技最初被译为监管科技,但我认为在中国称之为合规科技更合适,因为是被监管对象想用科技适应监管的要求;风险科技大家都知道不仅是国家要防风险,企业、平台都要做好防控;安全科技、信用科技等这些在中国都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做监测、评估,用技术手段替代传统靠人的方式,基于定性的研究越来越定量化。

第四,在金融领域中,AI金融会进一步趋热,在创新金融领域会有很多技术在驱动,像区块链,为什么我们要把它提上来呢?因为区块链我们正在要求去货币化,进而可能让他去金融化,有一些可能做后台技术支持,但是他做到前台来是有问题的。所以智能金融会发展,如何与智能监管相结合,我们监管部门也会用AI来进行监管。所以AI在2019年会进一步引领潮流。

第五,新一代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备受关注。尤其是5G提出后激起千层浪,华为事件也进一步加剧人们对5G期待,像这些都会引领和推动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变革。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可能是作为基础设施来共筑体系;网联、百行征信等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一定会运用最新科技成果。

第六,持牌金融机构唱主角。持牌金融机构将会在金融创新生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国家明令所有金融业务必须纳入监管,并且实施牌照管理,创新的接力棒,凡是涉及金融的技术平台、公司等只能逐渐进入后台,前台的要将持牌金融机构推上来。并且我们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使命已经下了硬指标给持牌金融机构,他们也必须担当起来。

第七,金融科技企业面临转型、改名、退隐,从C端走向B端。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大企业BATJ等,有的企业已经改名或纷纷调业务,重点转向做后台技术数据等服务。从C端到B端,过去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现在慢慢这些业务不能直接做,主要向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数据服务。

第八,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要继续加大。由于2018年的暴雷潮导致维稳压力陡然增大,所以金融消费者也引起了更高强度的关注。怎么样消除隐患、提前排查?可能对于消费者心理、舆情等监测,对消费者教育必须有新的方法,还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要协调起来。

第九,制度创新。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我们一直呼吁要加强制度创新。如何补齐制度创新的短板,在金融领域中间主要是适应新技术推动的潮流,用技术的规则逐渐升级,让标准、规约、流程等逐渐从软法转化成硬法,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路上,走出了很多具有探索性的方法。最近刚性执法可能有点过严,要谨防运动式执法产生次生风险,我们要增加些柔性弹性,在制度空间中要保留创新的余地。

第十,赋能金融还会继续被热捧。今后三年,赋能金融要解答一个重要问题:金融为何而生?金融为何而存?——要为实体产业提供动能,要发展实体经济,金融不是吸血虫,而是要赋能,这样金融才能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赋能金融才能给金融变革提出一个中国的智慧、生态,增加一个中国方案。金融科技的赋能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赋能链,从科技企业赋能金融机构到金融机构赋能实体产业,这是一步步传导的过程。赋能不仅是科技赋能金融,金融也要赋能产业、赋能区域发展、赋能城市建设等等,我称之为赋能链的扩展。

在展望未来时,我们不能够忘记过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要努力减少重演过去的风险事件。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以,我们期待有关方面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以往教训,让金融科技在2019年更加健康顺利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零壹财经,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信也智慧金融研究院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