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观点

人工智能时代,哪里是人类的最后阵地?

人的智能逐项被超越

人工智能发展之快,使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它的速度。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即会翻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随着性能提高,芯片性能接近量子极限,摩尔定律可能不再成立,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人工智能的总体算力每3.5个月翻一番。

一般认为机器没有意识,但实际上,人们已经将人类的意识片段赋予机器,并将这些意识片段连缀在一起达成一个更复杂的目标。比如AlphaGo就是将参与其建造过程的所有人的意识凝聚在一起,这些过程包括从砂石中提炼单晶硅,再由单晶硅生产出芯片,再制造内存、CPU、GPU、操作系统、围棋算法等等。是所有参与人员意识的凝聚,才使得AlphaGo按照设计者的预想下围棋,战胜围棋大师。

当前,对人工智能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我们必须先有通用人工智能才能实现强人工智能。由于现在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所以距实现强人工智能更遥远,但事实并非如此。“术业有专攻”,人类的高级智能并非是通用的。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具有相似的常识,但对个体而言,智能是针对领域的,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通用。例如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物理学家,往往并不相通,难以跨界。

在细分的专业领域内,机器已经超越了人类,例如AlphaZero能够打败人类棋手冠军,AlphaFold能够完胜人类进行蛋白质折叠的预测,以及计算、电子竞技等等,这些领域已经实现了强人工智能。即便是很多开放式命题的领域,AI也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类。比如,诗词的创作,机器已经可以给出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虽然不能和诗人们相提并论,但已经能比一般人写得好。

大脑是否是最后的阵地

机器的各项能力正在超过人类。过去是体力方面的超越,我们可能还乐于享受科技的进步,帮助我们解放劳动力,但现在开始是脑力劳动的超越甚至取代。全球企业裁员不断、各地失业率逐年攀升,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相关联。但科技与AI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停下脚步,面对机器崛起的步步紧逼,我们该向哪里“撤退”?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血肉之躯,是一堆分子、原子的组合,构造再怎么复杂其本质也还是分子原子,依旧满足物理学定律,迟早能被研究清楚、被物理还原,这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界的主流。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等人也因此担忧人类将失去神秘性或特殊性,大脑的构造和还原就是人类最后的阵地,机器取代人、超越人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根本不用去质疑。

假如物理还原主义的观点是对的,那我们就面临这个问题——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人类是不是就要自动地交出人类的主动权来?甚至有人主张,人类虽然把以前那些物种都打败了,但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状态,之后就要交出主动权,未来由人工智能来统治,认为人类的缺点很明显也很多,而相比于人,机器没有私心,会更公正,“智力”更高,也没有亲戚朋友需要顾虑。

我们认为,人类跟其他动物、机器的本质差别就是自我意识的强化和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自我意识并不神秘,是从原意识(“自我”与“外界”的区分)发展而来。人类因为自我意识的强烈,会更多地去探索这个外部世界的真相,而外部世界的信息也会反过来丰富我们个人的自我意识。

究竟有哪些地方是机器比较难以超越人类的呢?那就是人类承载了700万年的进化过程。这些过程发生在地球环境里、已经内嵌在我们的身体结构和意识形态中,所以我们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是非常契合的。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状况时,在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指导下,我们还能大概率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这种“天人合一”的基本形态是人类持续进化并将引领未来的重要原因。

机器是由人类设计的,主程序可以被看作是机器的“我”,但是这个“我”很脆弱,缺少像人类自我意识对周围环境、对外部世界的统摄性力量。也就是说,机器并不具备能够统摄意识片段的自我意识,因此即便能够从人类习得海量的意识片段,也无法连续自如地对其掌控。

重构生存的意义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只需要少数人来设计新的机器或者设计新的网络系统,让人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融为一体,共同进化变成一个更高级的智能。但这里毕竟也只是少数精英够资格处理的事情,大多数人可能无法达到这种技术或思维层次,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讲,生命更深层的意义何在?

我们认为还是要回归到自我的延伸,实现自我的超越,诗意地生存。从延伸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已经存在很多方式,比如说嗓子不太好的人,可以学习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等乐器表演,但身体本身并不能发出这些美妙的声音。对一位顶级的小提琴手,他拉小提琴并不像有的学生那么痛苦,相反他会很享受这个过程,此时小提琴是跟他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他的一个延伸,而且不仅愉悦自己也能愉悦别人,那么这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存在。一名赛车手可以操控赛车在不同的弯道中顺利通过,这个时候他跟赛车是融为一体的,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超越,这样也是一种诗意的生存。一位诗人可以通过文字,把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事物赋予新的生命意义,那么这些文字、寓意也是诗人的一个自我的延伸,他可以在这里得到愉悦,同时也能愉悦别人。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能控制机器这种智能系统,跟智能系统融为一体来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解决一些很复杂的问题,这将成为我们的一个延伸,一个超越,即是有诗意的生存方式。

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延伸自我,当然比较容易的是修身,齐家难一些,治国难度更大,平天下是最困难的延伸方式。这个顺序并非是完全不能跳跃的,但这是一个更自然的顺序,越是前面越适合大多数人做,在未来本质上也还是如此。

未来,因为我们可用的工具更多,我们可连接的主体更多,我们可以创造的事物更多,我们可以改变的路径更多。在机器崛起的这么一个视域下,我们自我延伸的方式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将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急所就是要对未来有准确的预期,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以顺利过渡到新的时代。

文章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19年2月第3期《人工智能的挑战:误区与急所》

作者: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卓尔智联研究院院长 蔡恒进

编辑:李思琪

视觉:王 洋